唐朝之前牛的地位很高 之后为何就变了?
俊旺氏
时代进步,我们的饮食文化也繁盛起来。中餐几乎全世界知名,国外有些家庭在过节的时候,也会去中餐厅搓一顿。中餐色香味俱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那么古代的饮食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以《水浒传》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水浒传》中有很多对于饮食的描写,好汉们喝酒吃肉非常快活,按书中所写,他们吃的大多是牛肉,饭店中吃饭时,会习惯性地让小二切几斤牛肉。或许有读者会觉得当时处处是牛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牛肉在宋朝绝对是稀有品。
牛肉稀有并非是说牛的数量少,而是牛不能杀。牛在当时的社会是重要的劳动力,农村劳作全靠牛,为了全国的经济着想,严禁民间宰杀。所以尽管宋朝的牛并不像印度的牛那样神圣,却也有不凡地位。
在唐朝之前,牛的地位尤其高,杀牛等同于杀人,是会判死刑的。到了唐朝后,惩罚减轻,违规杀牛不需要偿命,然而依然会判刑,宋朝同样有明确规定,不准随便杀牛。
只有老死的牛,或者因为种种意外死亡的牛才可以在民间出售,因为数量稀少,所以牛肉的售价很高,普通人是吃不起的,像水浒传中的好汉们,多是贫苦人,一般消费不起。武松林冲等人能够吃得起,一方面是作者的杜撰,另一方面是野店偷偷卖的。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便是反抗朝廷,牛肉是朝廷明令禁止的食品,吃牛肉也就成为一种反抗朝廷的象征了。事实上最早出现的水浒好汉故事,是在元代的杂剧中,故事中提到的吃食不是牛肉,而是羊肉。
尽管朝廷明令禁止,但很多地方是朝廷管不到的,比如比较偏远的乡村野店,这些地方有可能偷偷售卖牛肉。在宋朝时期,这种偷卖牛肉的事屡见不鲜,以至于朝廷后来不得不放开政策,允许民间出售,但要交高昂的税。然而这种税不得民心,后来不得不取消了。
除了牛肉,《水浒传》中也提到了人们主要吃的面食,如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就是卖炊饼的。或许会有人认为炊饼就是烧饼,其实不然。武大郎卖的炊饼,基本上就是如今的馒头。
但在古代不叫“馒头”,古代是有“馒头”的,古代的馒头最早的功能是用来祭祀神灵,在原始社会,祭祀神灵会用人头,随着时代进步,那种野蛮的方式被取消,用圆圆的馒头取代了人头。
古代的馒头与现在不同,里面是有肉馅的,等同于现在的包子。在清朝的时候,曾统一将北方的馒头定义为没有肉馅的,有肉馅的称为包子。而在南方,依然沿用了古代的称呼,南方的馒头就是包子。
武大郎卖的炊饼没有肉馅,就是面粉发酵之后蒸出来的饼,这种实心的饼最早是由西域胡人传到中原的,所以也称为胡饼。
这种面食制作时通常会加上芝麻,味道香甜,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有些人依据自己的喜好,会将肉类夹在胡饼中,一层层包起来,有些类似于现在的披萨,味道更佳,只能说古人实在太会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