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唐昭宗想做明君无奈能力不足!
承运子
今天史客郎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昭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李俨病逝,由于他生前未来得及指定接班人,他的两个儿子年幼,因此大臣和宦官们都倾向于在唐僖宗的兄弟中择立新君。大臣认为唐僖宗的六弟吉王李保年长又贤明,是合适的人选。最后手握兵权的大宦官、左神策中尉杨复恭派右军中尉刘季述带领禁军去迎接唐僖宗的七弟寿王李晔入宫继位。
当时的大唐已经山河日下,李晔登基时才22岁,他意气风发,颇有恢复祖宗基业之志。
唐昭宗
“帝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之遗风。以先朝威武不振,国命浸微而尊礼大臣,详延道术,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称之。”
唐朝中后期,有三大顽疾困扰,分别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党争。其中党争的问题在唐宣宗时基本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在唐宪宗时曾经短暂得到解决,之后却愈演愈烈,宦官专权的问题则是连唐宪宗、唐武宗和唐宣宗这样的明君都未能解决的顽疾。年轻的唐昭宗如何去解决这两大难题?
1.试图平定藩镇
1.1讨伐西川
唐昭宗为了他心中的复兴大业,继位没多久,他就对藩镇出手了,他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是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理由是陈敬瑄窝藏罪犯田令孜。
田令孜在唐僖宗时把持朝政,他利用手中权势将哥哥陈敬瑄任命为西川节度使。
唐昭宗上台后迫不及待地要收拾田令孜的原因有公私两方面。
公仇:一是大唐之所以战乱不断,田令孜的乱政是罪魁祸首,此外他还两度挟持唐僖宗逃离长安,完全将皇帝架空。
二是田令孜与藩镇勾结,藐视中央。田令孜转任西川监军不久,僖宗就已经下诏将他流放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田令孜却跑到成都,在兄长的庇护下拒绝前往端州,唐僖宗对他的处罚成了一纸空文。
私仇: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带兵攻打长安,田令孜挟持唐僖宗出逃,当时李晔年仅14岁,也跟着一起逃难。
由于仓促逃难,除了唐僖宗和田令孜有马骑,其他人只能步行。
在经过一片山谷时,李晔实在走不动了,于是他向田令孜哀求给自己一匹马。
田令孜给李晔的回应是狠狠地抽了他一鞭,然后扬长而去。
国恨家仇,加上此时阆州(今四川阆中市)刺史王建与陈敬瑄交战多年。在谋士周庠的建议下,王建决定借助朝廷的力量,吞并西川,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把陈敬瑄调离西川。
文德元年六月,唐昭宗下诏任命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另外派人取代田令孜的西川监军之职,同时征召陈敬瑄回朝担任左龙武统军。
陈敬瑄和田令孜不甘心坐以待毙,于是拒绝奉诏,并准备以武力对抗中央。
当年十二月,唐昭宗任命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领兵讨伐西川,同时将西川的邛、蜀、黎、雅四州划出设立永平军,以王建为节度使、还有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共同出兵协助讨伐。
讨伐西川的战争并不顺利,韦昭度率领的禁军战斗力不强,加上他是文人出身,不习兵事,每次作战时,他由于害怕被流矢所伤,都是远远观战,招致各位将领的轻视。
杨守亮和顾彦朗由于有自己的地盘需要派兵驻守,无法抽调太多兵力支援。
这样一来王建就成为讨伐西川的主力,但是他已经得到朝廷的承认,又有了自己的封地,因此他也不急于和陈敬瑄展开决战,他不断扩充兵力和地盘。
讨伐西川的战争打了三年多,大顺二年(891年)三月,由于国库已经掏空,朝廷再无军费支撑西川战事。
唐昭宗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他宣布恢复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的所有官爵,同时命王建等人罢兵休战,各回本镇。
唐昭宗上任后的第一次削藩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在韦昭度撤军后,王建派人守住通往蜀中的栈道,禁止朝廷的军队再进入。
七月,陈敬瑄和田令孜由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他们绝望地向王建投降。
1.2征讨河东
大顺元年(890年)四月,云州防御使赫连铎和卢龙节度使李匡威联手打败了天下第一强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李克用
随后,赫连铎、李匡威和朱温联名上书朝廷,要求讨伐李克用。
此时,唐昭宗刚刚招募到十万中央禁军,面对这天上掉下的馅饼,他喜出望外。
尽管如此由于事关重大,唐昭宗召集四品以上的大臣们商议此事。
大多数大臣都反对贸然向李克用宣战。主要原因有李克用为大唐立下大功,他当年在平定黄巢起义时军功居首。
还有一点就是李克用是当时天下最强藩镇,如果对他的讨伐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唐昭宗在两位宰相张浚和孔纬的支持下,决定破釜沉舟,向天下第一强藩李克用宣战!
“壬子,张浚帅诸军五十二都及邠、宁、鄜、夏杂虏合五万人发京师,上御安喜楼饯之”。
“张浚会宣武、镇国、静难、凤翔、保大、定难诸军于晋州”。
讨伐河东的三个战场是朱温所在的南线和赫连铎、李匡威所在的北线、张浚所在的西线。
李克用判定张浚所带的禁军仓促组建,战斗力不强,南线的朱温是各路讨伐大军中实力最强的,但是他此时正和徐、郓二州的时溥和朱瑄交战,无法抽调太多兵力,因此李克用将主战场锁定北线。
李克用将手下第一猛将李存孝派往南线增援泽州的李罕之,自己则带领李存信和李嗣源领兵抵御赫连铎、李匡威。
李存孝抵达泽州后,向包围泽州的朱温部发起进攻。朱温的部将邓季筠上阵与李存孝单挑,却被活捉。
朱温手下另外两位主将李重胤和李谠看到李存孝势不可挡,于是连夜撤军,回去后被朱温处死。
李存孝马不停蹄,赶往潞州,与康君立一起围攻潞州,潞州守将葛从周由于兵力不足弃城而逃,南线战场结束。
北线的赫连铎和李匡威最初进展顺利,李匡威攻占了蔚州,赫连铎击溃了李克用的友军遮虏军。
面对严峻的北线形势,李克用先后派出李存信和李嗣源前往救援。李嗣源绰号李横冲,打仗非常勇猛,他的到来扭转了北线不利局面,赫连铎和李匡威连吃败仗。
之后李克用亲率大军攻打赫连铎和李匡威,杀敌一万多,赫连铎和李匡威落荒而逃,北线的危机宣告解除。
西线的张浚,由于受到杨复恭的掣肘,粮草供应不上,因此进军缓慢,他们在阴地关滞留了三个月才向晋阳出发。
此时南北线的战场早已结束。李克用派李存孝在阴地关痛击张浚,张浚退守晋州,李存孝攻打晋州三天后,认为张浚毕竟是朝廷的人,因此主动撤兵五十里,放张浚一条生路。张浚逃到河阳时,强拆民房的木板做木筏而渡过黄河。
此役过后,唐昭宗重新组建的禁军灰飞烟灭,此后唐朝廷再也无力组建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唐朝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1.3关中三镇
景福二年(公元893),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悍然出兵,吞并了兴元。唐昭宗为了遏制李茂贞的势力,于是任命李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由宰相徐彦若取代他的凤翔节度使之职。
李茂贞拒不奉诏,还上书讥讽朝廷:“陛下贵为万乘,不能庇元舅之一身;尊极九州,不能戮复恭之一竖。”这句话太伤自尊了,堂堂天子连自己舅舅的性命都无法保全,连一个小小家奴杨复恭都不敢杀,唐昭宗怒火中烧,决定讨伐李茂贞。
宰相杜让能再三劝阻,认为朝廷在征讨李克用时已经赔光老本,此时根本无力再战。
不甘心做傀儡天子的唐昭宗拒绝了杜让能的建议,他命覃王李嗣周带领三万禁军护送徐彦若前往凤翔就任。
李茂贞与静难节度使王行瑜联手发兵六万,进攻李嗣周。李嗣周手下的士兵全是刚招募来的新兵,两军还没交战他们就四散逃跑。
李茂贞兵临皋驿(长安西),逼唐昭宗杀死杜让能谢罪,唐昭宗无奈地赐杜让能自尽。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唐昭宗在河中节度使王重盈病逝后,支持李克用推荐的王珂继任节度使,而拒绝了关中三镇(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建)保举的王珙。
唐昭宗与关中三镇的矛盾激化,三镇节度使杀进长安,准备废掉唐昭宗。
六月,李克用发兵勤王,灭掉王行瑜后李克用请示唐昭宗,要求准许杀掉李茂贞。
唐昭宗拒绝了李克用的请求,厚赏了李克用并送走他。
之后唐昭宗招兵买马,重新招募了几万军队。李茂贞知道唐昭宗要对付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七月,李茂贞再次发兵攻打长安。
这次李克用在幽州被刘仁恭打败,损失惨重,再也无暇顾及唐昭宗。
唐昭宗准备逃往太原投奔李克用,却在华州被韩建扣下。
韩建逼唐昭宗解散刚刚组建的军队,又将之前典兵的亲王全部杀死。使唐昭宗成为光杆司令。
2.铲除宦官
唐昭宗是由宦官杨复恭所拥立,但是他对宦官专权十分不满,心中十分痛恨宦官。尽管如此,杨复恭毕竟有功,加上唐昭宗根基不稳,所以两者暂时相安无事。
大顺二年(891年),唐昭宗因为舅舅王环的事找到杨复恭,请求他帮忙安排一个节度使给王环,被杨复恭拒绝了。
之后杨复恭怕王环报复,于是想了一条毒计。他向唐昭宗奏报说可以安排黔南节度使给王环。
在王环上任路上,杨复恭派人害死他。
唐昭宗得知消息后,下定决心要铲除杨复恭。当时杨复恭有一义子杨守立,勇冠三军,唐昭宗决定策反他。
唐昭宗让杨守立做自己的侍卫,掌管禁军,还赐姓“李”,改名顺节,之后李顺节一路高升,于是他背叛了义父。
李顺节将杨复恭的不法行为报告给唐昭宗,唐昭宗趁机罢免了杨复恭。
然后唐昭宗派李顺节带兵攻打杨府,杨复恭战败逃往兴元,最终他被李茂贞击败后被押解长安斩首。
尽管杨复恭被杀,但是禁军仍然掌握在宦官手中。
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宗与宰相崔胤密谋要除掉所有宦官,但是他们的计划被宦官探知。
右神策军护军中尉韩全诲秘密与李茂贞联络,将唐昭宗挟持到凤翔。之后朱温打着“勤王”的旗号,打败了李茂贞,将唐昭宗带回长安。
朱温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强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在经过华州时,唐昭宗悲愤地对着跪拜他的百姓说:“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
当年八月,朱温派人杀死唐昭宗。
3.唐昭宗为何成为亡国君?
3.1庞勋和黄巢起义使唐朝廷的财政枯竭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唐朝灭亡的根源在庞勋之乱时就埋下,到黄巢起义时国内矛盾进一步扩大。
唐朝中期,江南和剑南的赋税是中央财政收入的来源。“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当时天下的赋税要先在扬州汇集,再运往京师。
庞勋起义破坏了江淮漕运,直接影响中央财政。黄巢起义进一步加剧影响,先是高骈占据江淮,之后毕师铎、秦彦、孙儒、杨行密等人在江淮地区争夺地盘,这些将领“所在征镇,自擅兵赋,皆不上供”。朝廷因此失去江南赋税。
剑南的赋税,也在大顺二年(891年)终止上供,王建“以兵扼剑门,两川由是隔绝”。
还有很多地区,在黄巢起义后也不向朝廷上交赋税。财源枯竭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3.2黄巢起义加剧了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就困扰着唐朝,但是这个现象在黄巢起义前还不算很严重,只有河朔三镇(魏博、成德、卢龙)长期割据,其他地区偶尔有暂时性割据的藩镇,比如淮西、宣武、平卢淄青、昭义、武宁都曾经短暂割据过,最后都被朝廷平定。
黄巢起义前,节度使大多由文臣担任,黄巢起义爆发那年有近一半的文臣担任节度使。文臣大多忠于朝廷,如此多文臣担任节度使,说明当时朝廷对藩镇有很强的控制力。
黄巢起义后,一切都变了,许多文臣出身的节度使被杀或者逃亡,武将趁机以武力接收地盘。
黄巢起义
“时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阳、洛阳,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全忠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朱宣据郓、齐、曹、濮,王敬武据淄、青,高骈据淮南八州,秦彦据宣、歙,刘汉宏据浙东,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上供,但岁时献奉而已。国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剑南、岭南四道数十州。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
可以看出,黄巢起义后,唐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藩镇割据已经遍地开花,此时唐昭宗接手的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
3.3禁军的废驰
任何朝代,当中央军强大时,朝廷就强盛,反之就是朝廷走向衰落时。
唐朝的禁军神策军曾经多次立下大功,他们多次参与讨伐藩镇、护卫皇帝的战斗。
由于神策军待遇好,后来又长期不打仗,许多贵族子弟纷纷加入,导致其战斗力不断下滑。
黄巢攻下潼关后,唐僖宗和田令孜仓皇出逃,神策军群龙无首,有很多被凤翔节度使郑畋收编。
唐僖宗逃到四川后,“招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为十军以统之”。
这些新招募的禁军战斗力十分差,光启元年(885年),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池,王重荣与李克用联手攻入长安,“神策军溃散,遂入京师肆掠”。堂堂中央军,对藩镇束手无策,和强盗一样劫掠百姓。
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唐昭宗接受了张浚“强兵以服天下”的建议,组建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当年征讨河东李克用时,唐昭宗任命张浚统领这支新建不久的禁军作战,结果损兵折将,禁军损失殆尽,之后朝廷再也无力组建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导致后来在长安附近的中小藩镇也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频频与朝廷交战。
景福二年(893年),唐昭宗以宗室典兵,任命覃王李嗣周带领新招募的三万禁军讨伐李茂贞,结果还没交战,“王师自溃”。
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等关中三将带兵杀进长安,唐昭宗逃出京城后,命薛王李之柔收拢了数万神策军,交给覃王李嗣周和延王李戒丕统领。
乾宁三年(896年),李茂贞再次进逼长安,唐昭宗逃到华州,被韩建强行解散两万多禁军,之后唐昭宗基本成了光杆司令,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
3.4唐昭宗的策略失当
3.4.1同时打击藩镇和宦官的策略不妥
当时朝廷面临的两大棘手问题:藩镇和宦官专权。
以当时大唐日落西山的状况,是不具备同时解决这两大顽疾的实力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先解决其中一个问题。
宦官尽管飞扬跋扈,但是他们的利益和李唐一致,大唐的江山在,他们的荣华富贵才能保住,因此宦官对李唐是忠心的。
而藩镇割据则不断蚕食中央的地盘,是唐朝廷的心腹之患。
唐昭宗此时应该联合宦官,先解决藩镇的问题。
唐昭宗却同时对藩镇和宦官采取行动,他利用李顺节杀死宦官杨复恭后,李顺节也桀骜不驯被杀,他手下的禁军投降了李茂贞。
杨复恭死后,其控制的地盘(山南西道、剑南东川)和禁军被王建和李茂贞瓜分。
唐昭宗铲除宦官的行动,不但削弱了自己的实力,还壮大了藩镇的势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3.4.2削藩急于求成
唐昭宗是那种手头上有点兵就要折腾的主,每次他刚刚招募到新的禁军,他就迫不及待地要拉着这些新兵去找各藩镇比划一下,结果大唐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家底被他这样败光。
比如攻打李克用就让禁军损失惨重,刚招募的10万大军化为乌有,之后唐昭宗又招募了数万禁军,结果他又是将新招募不久的禁军派出去与李茂贞作战,结果最后输得清光。
如果唐昭宗不那么急躁,招募到新军后加以训练再派出去,也许效果会不同。
3.4.3削藩策略失当
唐朝削藩成果最辉煌是在唐宪宗时,总结唐宪宗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藩制藩、先易后难、避免两线作战、选用优秀将领作为主将。
唐昭宗时期的削藩,除了坚持以藩制藩这个正确的策略,其他三个方面唐昭宗都是反其道而行。
比如唐昭宗过早与天下第一强藩李克用交战,结果输得一塌糊涂,从此再无翻身机会。
在征西川未取得胜利时,唐昭宗又贸然向李克用宣战,两线作战使朝廷处于不利局面。
唐宪宗大胆起用高崇文和李愬等优秀将领,因此取得了辉煌的削藩战果。而唐昭宗时的削藩战争,选用的主将是文臣或者宗室,这些人的忠诚度虽高,但是打仗的本领却很糟糕,导致朝廷在削藩战争屡战屡败。
4.结语
唐昭宗是个悲情皇帝,他在继位初期,意气风发,采取多种措施,抑藩镇、除宦官,企图中兴大唐。
无奈大唐已经病入膏肓,犹如一位得重病的病人,唐昭宗下的猛药,不但没能拯救这个病危的人,反而加速他的死亡。有心中兴,无力回天,应该是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