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国君燕昭王是个怎样的人?揭秘他与乐毅的君臣关系
久不愈
史客郎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燕昭王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280年,燕国王宫,这天又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言,说率领燕军灭掉齐国的大将乐毅其实想背叛燕国,在齐国自立为王,所以才没攻下最后两座孤城。燕昭王这已经记不清这是这个月第几波向他进谗言的人了,耳朵都要被这些话给磨出茧了。
(一)乐毅与太子的嫌隙
这时的燕昭王55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高龄的老人了,自打四年前从济西前线回国之后,燕昭王小病不断,到了这年病情越来越严重,经常休养,国务也只能交由太子负责,虽然经常生病,燕昭王的脑子还算清醒。而此时,除了齐国前线,他最担忧的就是太子与乐毅之间的嫌隙。
太子出生时正赶上燕国发生子之之乱,自小跟着燕昭王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直到燕回国即位才过上安稳日子,燕昭王是国君也是位父亲,出于对儿子愧疚,自小就对太子宠爱有加,只要不是犯太离谱的错误,也不会太责怪他,太子也就越来越放肆起来,直到乐毅来到燕国。
乐毅在燕国主政之后,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太子的人在燕国骄纵惯了,自然免不了要被乐毅整治,起初太子还向乐毅求情。但乐毅是什么人,刚毅果敢铁面无私,该问责的问责该治罪的治罪,燕昭王为了国内的改革也支持乐毅,太子再也不敢像以前那般放肆,但太子不是燕昭王没有燕昭王那般的气度,看乐毅也越看越不顺眼,就想着等自己即位了收拾乐毅。
燕昭王洞察人性,太子的想法自己心里跟明镜一样,想想自己越来越重的病情,于是今天,他要做一件事情表明自己的态度。
(二)杀鸡儆猴
今天,这小哥说完乐毅坏话,史籍中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就叫小哥甲吧,在殿中等候着燕昭王的斥责,按照以往,燕昭王斥责一顿就让人哪来的回哪去。挨顿骂不掉肉,但齐国人送来的钱可是真金白银,小哥甲心里盘算着齐国人送来的钱该怎么花,是买宅子呢还是再纳个妾,想到此处,心里美滋滋,几乎忘了自己还在大殿之上,差点要笑出声来。
燕昭王一反常态,并没有当面斥责,而是下令,设宴,大宴群臣。百官面面相觑,难道说大王要拿下乐毅?就在宴会准备期间,官员们私下激烈讨论,是该挺乐毅还是倒乐毅。小哥甲心中更是窃喜,燕昭王不仅没有斥责还要设宴款待,自己说的话应该是起作用了,自己要飞黄腾达了,这时候已经有人围在小哥甲身边拍马屁了,小哥甲感觉自己人生就要到达了巅峰。
宴会一开始,燕昭王就让小哥甲到面前来,小哥甲趋步到燕昭王面前,脚步比起往日都轻快了许多。燕昭王不等小哥甲问安,厉声斥道:
“先王举国以礼贤者,非贪土地以遗子孙也。遭所传德薄,不能堪命,国人不顺。齐为无道,乘孤国之乱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故广延群臣,外招宾客,以求报仇。其有成功者,尚欲与之同共燕国。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
——《资治通鉴·周纪》
不等小哥甲开口辩解,燕昭王下令,“拉出去,斩了”。《资治通鉴》的记载是“乃斩之”。众臣皆愕然,小哥甲就这样当了燕昭王的炮灰,自此燕昭王在位期间没人再敢对乐毅说三道四。
(三)最后的成全
杀完“猴”,燕昭王知道这步棋能堵住悠悠众口,但是堵不住太子与乐毅之间的嫌隙,越来越重的病情让燕昭王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安排。
燕昭王决定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尽力保全乐毅,于是派相国带着诸侯的车马仪仗前往齐国前线,立乐毅为齐王,同时赐给乐毅夫人王后的服装,赐给乐毅儿子公子的服装。
好一招一石二鸟!这一手棋,燕昭王将其政治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分析下燕昭王这一步的精妙之处。
乐毅如果受封,燕国失去齐地,后果呢?没有什么后果,燕昭王并不会心疼,因为济西之战燕昭王就已经完成夙愿,燕昭王并没有称霸和一统天下的野心,现在拥有的齐地都是乐毅的杰作,对于燕昭王来说属于意外地收获。
况且齐地的人心所归的不是燕国,也不是燕昭王,而是乐毅,也就是说燕国所占领的齐国土地之所以能安居乐业平安无事,全是因为乐毅在此地镇守。
而太子与乐毅交恶,自己百年后,以燕昭王对太子的了解,太子年轻气盛缺少磨炼,很容易意气用事,如果将乐毅撤职,齐境必定大乱,到时候肯定是保不住齐地的,而且动乱起来燕军的损失会无限放大,不如现在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失去齐地,以乐毅的威望齐地百姓也能接受。乐毅受封齐王,对燕国必然感激,自乐毅一世不会与燕国为敌,如此,既能保全太子即位后燕国的安稳,也能保全乐毅。
乐毅如果不受封,但也会对燕昭王感恩戴德,终其一生都将效忠于燕国,同时也可以向太子证明乐毅没有任何野心,让太子知道乐毅是可以信任的,只要太子能够领会到这一良苦用心,如此,也能保全燕国的安稳和乐毅。
乐毅选择了后者,《资治通鉴》记载: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于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乐毅威望更高了。
(四)君星陨落
安排完这一切,燕昭王耳边也算清净了,可以安心养病,但是积劳成疾的燕昭王已经无力回天。
公元前279年,燕国王宫无比嘈杂,大臣们跪在大殿外等候着燕昭王的消息。寝宫内,太子、王后和郭隗跪在燕昭王榻前,泪眼婆娑,医者们还在尽最后的努力,燕昭王用尽余力挥手让太子来到榻前,从嘴中挤出此生的最后几个字:“莫..要...辜负.......乐.....先生.....”言毕,昭王辞世。
消息传到齐国前线,乐毅痛哭流涕,面向北方磕了三个响头后,不顾前线,带上亲随快马加鞭赶回燕国,只想再送昭王一程。
后世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董卓尚有蔡邕为之一哭,何况昭王乐毅!
回顾燕昭王一世,颠沛流离,扶大厦将倾,锐意进取,知人善任,拓地千里,终于在济水一战完成了自己平生夙愿,此生无悔,乐毅不负昭王重托,昭王用尽自己最后的余晖成全乐毅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