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历史 见证历史的撒拉族古清真寺

聚祥酱

全国惟一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现今遗留着十几处古清真寺建筑。在这些古清真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水、孟达、塔撒坡、张尕、科哇五大清真寺建筑群,并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撒拉族古清真寺,均为明、清时期所建或重建后的遗存,木砖青瓦混作结构,建筑形制大同小异,各有其特点。均由中国传统建筑殿堂式礼拜殿、牌坊式大门、六角攒尖楼阁式唤礼楼、单面坡南北配房等建筑体座组合而成。它们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历史,迄今,还保留着各自原始的建筑形态,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格。

这些撒拉族古清真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工程浩繁,气势雄伟壮观,风格独特。每一处建筑群的环境布局以及建筑结构的装饰尺度与彩色,都融进了伊斯兰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特征。这些建筑群记载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历史,是明、清时期统一西部边疆文化的见证。

撒拉族古清真寺的建筑布局,根据建寺地形特点,按照宗教活动的功用和美的需求,均为严谨的东西向四合院式轴线建座布局,留有宽阔的院地。这种布局形式,使寺院显得开门见山,一览无余。礼拜殿因伊斯兰教群众聚拜特定朝向,建筑朝向为西,唤礼楼大门建座寺东,南北配房左右相对而建,东西两侧又建有耳房,形成封闭式四合院布局。有的寺区周边附近修建拱拜,设有坟陵,植育有杨柳栾榆,颇具浓郁的伊斯兰氛围。

撒拉族历史 见证历史的撒拉族古清真寺

孟达清真寺是撒拉族古寺中最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布局,具有优美的建筑形式。寺东正面中央建有高大的唤礼楼,其南北两侧相对建有中间高边缘低的三间形牌坊门,使整个寺东正面,形成横字式中间高边缘低的大“山”字形建筑。两侧牌坊门又形成中间高边缘低的小“山”字形,显得大小有别、高低有序,严谨优美的建筑风格,不仅突出了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相结合的双重建筑艺术效果,而且拓宽了寺院的活动空地。

礼拜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修建设计规模庞大,用材精良。殿体建在寺西高台阶上,建成前后殿带廊衔接上明造做法,飞檐翼角,花砖瓦顶,宝瓶正脊。前殿缩成小三间形。

前后殿形成一个前小后大的“凸”字形平面布局。后殿面阔因地制宜,建作三转五或五转七的大开间,明次间阔于边间,廊深一间。木构架形式多样,前殿梁架为井架式,后殿梁架为抬梁式,廊道梁架为卷棚式。前殿砖瓦脊顶呈现三面坡式,后殿顶形成歇山式。孟达清真寺礼拜殿建筑,绘梁画栋,以三面坡、歇山式、卷棚式前中后连接式,一殿三式屋顶,三式木梁架,前低中高后矮,构成十二个脊顶。形成殿内有殿,大小不同、深浅有别。殿内高阔明朗,给人以典雅庄重之感。

唤礼楼是清真寺的标志性建筑,立于寺东,形体高大,具有唤礼、望月、观日、远眺的功用。楼体建于寺东高约0.8米至1米的高台石边阶基上,六柱通柱六角攒尖,宝瓶楼顶,三重飞檐砖瓦混作,穿斗式梁柱架,聚椽式垂柱楼梁架。楼体二、三层铺置厚木板,楼底层西墙正中开设门道,楼内斜置台式板梯,盘旋而上。张尕清真寺唤礼楼建筑高大,木体结构形体复杂,围檐斗拱昂攒,花格垂柱,低部雕花扶栏。楼顶宝瓶凌空,清朝建筑风格尤为独特。

撒拉族历史 见证历史的撒拉族古清真寺

一般来说建寺十分讲究大门的建筑艺术。明、清年间的大门建座,根据建筑布局实际,一种是一寺设建一座牌坊门,另一种是一寺设建两座牌坊门。每座牌坊门为四柱单列三间形,人字形牌坊门顶,形成中高边低的“山”字式牌坊体。牌坊门体造型优美,布局精巧,立体、平面布局显得效果最佳。以肃穆威严的气色,敞开热烈的胸怀,喜迎五洲四海宾客。

由于清真寺教长讲经、学员活动等的需要,礼拜殿前侧南北台基,各建三至五间单石坡带前廊小式木砖瓦做配房,有的东西两面又建有三间耳房。木柱架为纵梁横檩,竖排椽体、花砖瓦顶宝瓶吻头脊。

此外,撒拉族古清真寺的礼拜殿、唤礼楼、牌坊门座体,承载着大量精彩的木砖建筑形式和雕制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