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大征都是以胜利告终的 最后为何会拖垮整个大明
彦霞氏
今天史客郎小编给大家带来万历三大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史客郎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万历三大征”,主要指的是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大明王朝针对西北、西南边疆地区,以及朝鲜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三场战斗,可以说,在整个大明王朝,以及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正是这三场战役的打响,让中华的疆土得以保全,让大明王朝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地位得以保全,使其在这一区域内的主导优势进一步巩固,所以,堪称是:“明朝军事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三次征战的具体情况。
说到“万历三大征”发生的时间,主要是从1573年到1620年。其中,宁夏之役从1592年的二月一直持续到同年的九月,在这场战争中李成梁的大儿子李如松平定了蒙古的叛乱;朝鲜之役包括两次冲突,第一次冲突从1592年到1593年,第二次冲突是从1597年延续到1598年;播州之役是从1599年到1600年。
那么,三大征发生的经过如何呢?
一、宁夏之役;
宁夏作为明朝重要的边陲重镇,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境外的蒙古族人。由于,蒙古族拜的叛乱,促使了该次战役的爆发。这次战争整整持续了七个月之久,历时半年。最后,李如松攻破大城,拜大军被围剿,叛军首领或是自杀,或是被擒,这场叛乱才得以平息。
二、朝鲜之役;
这次战役,主要以日本入侵朝鲜为开端。日本以对马为突破口,先是攻占了朝鲜的釜山,再横渡临津江,直逼朝鲜的王京,也就是现在的首尔。由于,朝鲜当时的政权昏庸无能,抗敌不力,面对日方的进攻更是无力抵抗,很快就败下阵来。明朝廷得知朝鲜战败之后,便派兵相助。
之后,明朝廷一出手就获得了平壤大捷,但是,在碧蹄馆因为轻敌中了日军的埋伏伤亡惨重,连领军的李如松都差点丢了性命。后来,由于日军后续战斗补给不足,粮食短缺,战斗力逐渐下降。特别是在丰臣秀吉死后,日军更是无心恋战,草草撤兵,使此次战役以日军战败告终。
三、播州之役。
播州被四川、贵州、湖北三地围住,地势险要,山川林立,地域广袤。作为播州宣慰司使的杨应龙气焰嚣张,在当地作威作福,贻害地方。刚开始,明朝廷对杨应龙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并没有严格制止,使得他的嚣张气焰得到了助长。后来,杨应龙将苗兵引入到了四川、贵州和湖广各地。
这支苗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当地百姓危害极大。因此,明朝廷才派人前去镇压,将杨应龙及其势力彻底瓦解。
这三次如此大规模的战斗,对明朝廷的国力有哪些影响呢?
虽然,这三次战斗都以明朝廷胜利告终,但后世之人却将这三次战役看成是“明朝廷最后的疯狂行为”。之所以这么说,是这三场战役,虽然,让明朝廷扬眉吐气,在敌方面前赚足了面子,但是,却花费了明朝廷非常巨额的财政,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关于各大战役具体花费了多少钱,在《明史》中有所记载:宁夏之役前后一共动用了二百万银两;朝鲜之役,前前后后耗时八年,一共花了七百多万两白银;播州之役大概花费了二三百万。可见,连年的征战,消耗了明朝廷太多的国力,巨额的军备开支,让明廷的国库越来越吃不消,使国库陷入崩溃状态。
那么,后世对“万历三大征”有何评价?
首先,积极评价;
三大征作为明朝廷著名的三次战争,其对明朝以及整个中国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其实,作为一个国家,最主要的是社会稳定、国家安宁。但是,在面对内部叛乱,以及外敌侵扰时,只要是正常的政权都必须出击,给予还手,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力量。
此外,在这三大征中,宁夏和播州之役都是因为内乱爆发的。所以,两次战役的胜利,为明朝的统治肃清了“内鬼”,让其政权得以稳固。而朝鲜之役,主要是帮助邻国朝鲜,抵抗日本的侵害。这个看似是帮人的举动,实际上是在帮自己。
因为,通过这次战役,不仅将日本侵略亚洲的美梦粉碎了,还让中朝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保障了国内边境的安全。
其次,消极评价。
其实,战争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万历三大征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其对明朝国力、财力、兵力等多方面的巨大消耗却是有目共睹的。大量白银用于战争,使明朝廷国库异常空虚甚至崩溃,加剧了国家的经济危机。所以,虽然万历三大征在表面上取得了胜利,但从一个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却是失败的。
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廷在发动战争之前,并没有做好合理的战略计划,使得很多军备支出一再超标,没能合理利用战争资金。由此可见,制定一个合理的、有效的、可行的战略规划,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并且,这个“三大征”也是万历当政的48年中,唯一可圈可点的政绩,这之后万历就隐居深宫倦理朝政,可以说,他硬是做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皇帝”。
参考资料:
【《万历三大征考》、《万历武功录》、《明史·列传第二百十·外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