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后代都有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竹悦
今天史客郎小编为大家带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后代的结局怎么样?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第1位:长孙无忌,共有12位儿子,老大长孙冲娶了李世民的嫡长女长乐公主,成为驸马都尉,其余11位儿子都有一官半职。后来,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唐高宗将他削爵流放,其他近支亲属流放岭南为奴。15年后,唐高宗恢复了他的爵位,孙子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
第2位:李孝恭,长子李崇义,承袭了“河间郡王”,后降爵为谯国公;次子李晦,官至右金吾卫大将军、秋官尚书;孙子李尚旦,益州大都督参军,为酷吏所杀。
第3位:杜如晦,长子杜钩,承袭了“莱国公”爵位,官至刺史,但是,受弟弟杜荷的影响,被流放岭南,病死南方;次子杜荷,娶了李世民的女儿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后来卷入了李承乾谋反一事,被处斩,城阳公主改嫁薛瓘。
第4位:魏征,有4儿1女,长子魏叔玉,本来要娶李世民的女儿衡山公主为妻,但是,由于李世民怀疑魏征谋反,李家悔婚了;次子魏叔瑜,职方郎中;女儿嫁给了霍王李元轨,这是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魏征的孙子魏膺,官至秘书丞,封郑国公;另一个孙子是魏华,官至礼部侍郎。
第5位:房玄龄,有4个儿子,长子房遗直,次子房遗爱,三子房遗则,四子房遗义。其中,长子房遗直和次子房遗爱兄弟之间发生了不愉快。起初,长子房遗直承袭了“梁国公”爵位;次子房遗直,由李世民赐婚,娶李世民的第17女高阳公主为妻,高阳公主要求大伯哥将爵位让给丈夫房遗爱,李世民不同意,高阳公主怀恨在心,高宗时期,高阳公主诬告大伯哥非礼自己,高宗安排舅舅长孙无忌调查此事,查出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试图谋反,然后,房遗爱伏法,高阳公主自尽。三子房遗则,娶荆王李元景的女儿,李元景是李世民的同父异母弟。
第6位:高士廉,高士廉的妻子,在高士廉流放岭南时,在家照料婆婆;妹妹嫁给了长孙晟,生下了长孙无忌;共有6个儿子,长子高履行,娶了唐太宗的女儿东阳公主,承袭“申国公”,任户部尚书,后来,受表兄弟长孙无忌的牵连,被贬;其余5子,除高纯行、高慎行没有明确记载外,皆有一官半职;在这里还要说一下四子高真行,为了向武则天表忠心,联合其余5兄弟,在高家院子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高岐。
第7位:尉迟敬德,共3个儿子,长子尉迟宝琳承袭了“鄂国公”的爵位,位列上柱国;孙子尉迟循,是潞王府仓曹参军;有一个孙女嫁给了秦琼的儿子。
第8位:李靖,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李德謇,与太子李承乾关系较好,因李承乾逼宫受到牵连,流放岭南,后来,看在李靖的面子,调到了吴郡,李靖去世后,承袭“卫国公”的爵位,人生经历可以说算得上是大起大落。
第9位:萧瑀,共有3个儿子,长子萧锐,娶了唐太宗的女儿襄城公主,次子萧锴和三子萧釴均在唐朝任职,另有5个女儿。
第10位:段志玄,共有3个儿子,均在朝中任职,另有5个孙子,其中3个孙子在朝中任职。
第11位:刘弘基,一个儿子叫刘仁实,承袭了“夔国公”的爵位,官至左典戎卫郎;还有一个侄子叫做刘仁景,官至司农卿。
第12位:屈突通,两个儿子,长子屈突寿承袭了“蒋国公”的爵位;次子屈突诠,李世民在巡幸洛阳时,想起了屈突通的忠节之事,勾起感伤,封屈突诠为果毅都尉。
第13位:殷开山,无子,侄子殷元继嗣。
第14位:柴绍,长子柴哲威承袭了“谯国公”的爵位,后来,因为弟弟柴令武参与了房遗爱谋反之事,受到牵连,流放岭南;弟弟柴令武娶了李世民的第7个女儿巴陵公主,但是,柴令武参与了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之事,自杀谢罪,死后,尸体被砍,其妻巴陵公主被高宗赐死。
第15位:长孙顺德,一子长孙嘉庆,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第16位:张亮,一子张顗,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第17位:侯君集,被处死后,李世民将侯君集的家人流放到了岭南。
第18位:张公谨,有三个儿子,均在朝中任职,其中长子张大象继承了“邹国公”的爵位,官至户部侍郎。
第19位:程咬金,6个儿子,长子程处嗣承袭了“卢国公”的爵位,其余5子皆在朝中任职,次子程处亮迎娶了李世民的第11女李德贤。
第20位:虞世南,一儿一女,儿子是虞昶,官至太中大夫、工部侍郎,封永兴县开国公;女儿虞秀姚嫁给了后梁世宗萧岿的孙子萧鉴。
第21位:刘政会,儿子刘玄意承袭了“渝国公”的爵位,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后,唐太宗第3个女儿南平公主的驸马王敬直因为与李承乾有交往,被流放岭南,南平公主改嫁刘玄意,死后,与南平公主陪葬昭陵。
第22位:唐俭,有7个儿子均在朝中任职,其中,五子唐善识,迎娶了李世民的女儿豫章公主,成为了驸马都尉。
第23位:李勣,也就是徐茂公,长子李震,担任刺史;次子李思文;还有5个孙子,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敬业。李敬业叛乱后,叔叔李思文偷偷向武则天汇报,并带兵在城内阻止李敬业的进攻,城破后,魏思温要将他斩首示众,李敬业不肯,对叔叔李思文说:"叔父阿附于武氏,应改姓武。"叛乱平定后,武则天真的赐李思文改为武姓。
第24位:秦叔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秦怀道,一个是秦?道,“新旧两唐书”对此并没有过多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