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慈禧为什么急于认输?原因是什么

亚会子

史客郎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甲午战争中慈禧为什么急于认输?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历史里,我们不是第一次跟日本交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近代就是甲午战争。那个时候清王朝就已经与日本军队交锋过了。而甲午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以清王朝的腐败无能而告终。最后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过你可知道,这一次的清王朝完全是一手好牌打输了。

相比于二战中的全面抗日战争,甲午战争的规模就小得多。实际上一开始大部分的摩擦都是发生在海军上。而当时日本跟我们的差距也很小,甚至可以说,在海军实力上,北洋水师甚至比日本海军还要强大。而二战的时候我们与日本的差距对比非常悬殊,远远不是甲午战争时期能够想象得到的。清王朝本不会失败

首先甲午战争发生的时期,清王朝政府的当权者慈禧根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战争上。基本统治阶级的注意力全都在权力斗争上面,而非对外战争。这与二战时期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区别是十分大的。当时光绪亲政,举国上下都要慈禧把权利交出去。而慈禧为了保住权利,就让光绪修建颐和园。说只要光绪修好了,自己就搬出去住。

甲午战争中慈禧为什么急于认输?原因是什么

但是这个颐和园本身就是个陷阱,慈禧故意放任贪官污吏在其中侵吞国家财产。而李鸿章因为是汉人的身份,以及与后来上任的户部尚书还是死对头。这就导致了就算李鸿章洞察到了日本已经倾尽全力制造军舰要赌国运,自己这边却不能做出任何反应。甚至连最基本的军队运转都维持不了。

实际上,当时的北洋水师可以说是东亚第一海军。如果慈禧审时度势,愿意给李鸿章拨款让他加强北洋水师。那么等待日本的只有灭亡。甚至可以说,如果那个时候打赢了,直接打到日本本土都不是梦。因为当时日本为了这场战争已经倾尽所有,几乎就是赌国运的行为。

不过李鸿章是汉人,慈禧忌惮他的实力强大会功高盖主,甚至篡位。于是对他的要求视而不见。因为在慈禧看来,日本不可能赢。但是如果能借机削弱一下北洋水师,让李鸿章的地位下降,保住满清皇室的统治地位,才是她最想看到的。因为一来能保证满清的统治地位,二来还能打击一下以李鸿章和光绪为首的洋务派,更加坚实自己的地位。

但是慈禧错了,北洋水师大败。可以说甲午战争不是日本人与清政府的战争,而是李鸿章一个人与日本之间的较量。而李鸿章的各路政敌又在甲午战争中费尽心思拖他后腿,可以说不光是有神一般的对手,还有猪一般的队友。日本已经是倾巢而出

甲午战争中慈禧为什么急于认输?原因是什么

1895年3月,日本的陆军已经集结在山海关,可以说是真正的玉碎作战了。而当时清朝陆军根本没有日本陆军强大不说,清政府也是犹犹豫豫,希望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甘愿割地赔款。一方面,日本对甲午战争的筹划从20年前就开始了。而对于清政府来说,虽然李鸿章了解到了日本举国备战,但是他敌不过他的那些政敌,也敌不过疑神疑鬼的满清统治者。

其实李鸿章也有战略,当时他是想一直拖着,把日本的国力直接拖垮。所以他不主动进攻。而光绪帝和慈禧不这么想,他们希望李鸿章主动出击,因为只有这样才消耗他的兵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稳固满清皇室的统治地位。所以无视敌人已经更新了装备,甚至可以说,是故意让李鸿章面对难以敌对的日本军。然而他们错估了日本人的决心和实力,也错估的自己因为权谋斗争付出的巨大代价。

可以说,甲午战争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日本这次的赌国运也赌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醉心于权力斗争导致日本获得了巨额利润和国际声望。从而拿到了能够腾飞成为列强的资本。可以说,正是慈禧和满清皇室亲手把日本送到了列强的位置。如果甲午海战的时候慈禧重视起来,那么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出现。面对自己强大的海军已经战败,慈禧已经慌了神。眼看着对方都打到了关外,为了保全满清皇室的统治地位,所以就宁可选择割地赔款也不愿意背水一战。

甲午战争中慈禧为什么急于认输?原因是什么

而清政府在仍有一战之力的时候选择割地赔款,这让很多的老百姓开始质疑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他们认为清政府腐败无能,根本不把国家利益当做一回事。所以这就间接的孕育了辛亥革命的种子,清政府最后也就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