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如果有不死的话 明朝还会不会灭亡
辛卯
今天史客郎小编给大家带来袁崇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史客郎小编一起看一看。
崇祯三年,即公元1630年,明朝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蓟辽督师袁崇焕被以通敌罪凌迟处死,年仅46岁。
袁崇焕死后,崇祯帝的人生路越走越窄,最终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殉国,276年的大明王朝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很多人说,崇祯帝不该是亡国之君,却做了很多亡国之君做的错事,其中之一就是误杀袁崇焕。很多人都惋惜地说:如果袁崇焕不死,大明王朝就不会那么早灭亡。
现在,咱就来假设一下:袁崇焕如果没有被崇祯处死,而是继续镇守在抗清第一线,明朝真的不会灭亡吗?
有人说,崇祯帝是史上最苦的亡国皇帝之一,因为他面临的形势实在是太复杂了。
明朝当时有两大敌人,一是关外的后金;二是关内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后金之于明朝的威胁是战术性的,至少以当时的国力对比来看,后金还没有灭亡明朝的综合实力;而李自成和张献忠在国内到处游荡,消耗着明朝大量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军事资源,是明朝最危险的战略性敌人。
当然,说后金只对明朝构成战术性威胁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蓟辽前线能守得住,否则,再次上演瓦刺军兵围北京城的历史,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那么,谁能守住蓟辽呢?首选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不但军事能力强,而且有相当的政治敏锐度。比如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派人吊唁,实则打探后金的内部情况。皇太极继位后,袁崇焕的态度也是与后金议和,此举非常有必要,因为明朝虽然整体实力强于后金,但明朝还要分心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因此在跟后金的较量中,其实是处于劣势的。
袁崇焕如果依然在蓟辽前线坐镇,以他的能力是足以对付后金的。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成功后,皇太极把注意力放在了朝鲜半岛,跨过鸭绿江打朝鲜去了,明朝北线防御体系的压力顿时减轻了不少。
皇太极征服朝鲜后,先是给袁崇焕写信,信里先讲了后金为何出兵朝鲜,然后把袁崇焕骂了一顿,说:“尔诡言修好,仍遣哨卒侦视,修葺城堡。我国将帅,实以此致疑。夫讲信修睦,必藉物以成礼,我岂贪而利此,使尔国力不支?可减其半,岁时餽答,当如前议,则两国之福也。”
这是典型的敲诈,但也是皇太极对袁崇焕的一种无奈回应。袁崇焕根本不吃皇太极这一套,仍然筑城作为回应,气得皇太极破口大骂,却又无可奈何。
不久后,后金军大举进攻锦州,爆发了著名的宁锦之战。结果呢?后金军伤亡惨重。要知道,后金疆域只限于东北,人口较对较少,兵源之于后金的重要性远大于明朝,毕竟明朝人口基数大。
可以这么说:袁崇焕就是后金进攻中原的泰山巨障,此山不移,后金要杀进中原,基本上是做梦。
这有些类似于南北朝时北齐与北周对峙,北齐有个柱石级大将斛律光,有斛律光在,北周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但可惜的是,北齐后主高纬最终还是冤杀了斛律光,自毁长城,没几年就被北周给灭掉了。
崇祯帝为什么杀袁崇焕的过程,咱就不多说了,但袁崇焕死后,明朝的蓟辽前线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也是无可置疑的。
后金军杀进山海关后,在北京城外烧杀抢掠,大破明军。如果袁崇焕还在前线,这种情况是很难发生的。换言之,袁崇焕如果守在蓟辽,大明朝的北方是可以安枕无忧的,崇祯帝就可以在剿灭李自成、张献忠方面有足够的战略空间和时间。
那么,袁崇焕如果不被杀,大明朝真的可以持续下去吗?这个基本上很难。
明朝到了天启帝时代,已经是千疮百孔,阉党横行,东林党也在拆明朝的台,乱到了极点。另外还有经济上的原因,万历三大征虽然赢了,却给明朝的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比如抗日援朝之战,明朝花费白银700万两,再加上后金崛起,明朝的军事偏向辽东,花费更是无法计数。还有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更让明朝的经济能力雪上加霜。
明朝为了应付这些局面,就加派三饷,也就是辽饷(用于辽东抗击后金)、练饷(地方武装)、剿饷(用于剿灭起义军)。这三饷,其实就是明朝政府从老百姓口袋里抢钱,最终导致“天下民穷财尽”。
老百姓受不了这种毫无底线的盘剥,因此很多都加入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最终给大明王朝送了终。
也就是说,假如袁崇焕还在,也只是可以在蓟辽阻止后金入关,但对国内的烂摊子是无能为力的。各地起义军的此起彼伏,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根本剿不过来。
如果崇祯帝把袁崇焕调回来“剿匪”,那么后金就没有对手了,以后金的实力,一旦入关就势不可挡,明朝灭亡得会更快。所以,崇祯根本不敢把袁崇焕调回去。
也就是说,明朝不亡于李自成,也会亡于后金,反之亦然。
总之,袁崇焕也不是神,更分身无术,即使他不被杀,明朝依然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
怪谁呢?只能怪明朝的那些皇帝太奇葩,自己作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