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包衣奴才真的是奴才吗 他们为什么要世世代代称自己为包衣奴才
玉萍君
今天史客郎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包衣奴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记得在看清朝电视时,经常会有“包衣奴才”的称呼。而且剧中那些自称为“包衣奴才”的,大多都比别的汉家官员更亲近君主。而且在电视剧中,和珅经常自诩为乾隆家的“奴才”,而纪晓岚跟乾隆的关系,可比自己疏远多了。
这其实引起了我很大的疑惑,为什么自称为奴才,他们还这么开心呢?而且像和珅,那可是一等忠襄公,乾隆身边的亲信呀,甚至后面还做了乾隆的亲家。看上去身居高官,手握大权的,为什么他们世世代代都称自己为“包衣奴才”呢?他们真的只是奴才吗?今天就来为大家揭秘,清朝历史中包衣奴才的真实面目。
清朝廷奴才——包衣奴才的真实面目
在听评书《刘罗锅传》的时候,每每乾隆和和珅商议事情的时候,和珅回话之前都会加上两个字“阿哈”。听上去似乎很逗,也很符合现代的审美和搞笑。可是,我为此特地翻了一下书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这其中学问可不小。
何为包衣奴才?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很特殊的一个朝代,满汉一家亲是整个清朝推崇的观点,所以清朝的官员分为汉臣和满臣。而在这些满臣中,包衣就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在满语中,“阿哈”是“家生”的意思,所以前文里提到的评书也不是空口说,更不是语气助词。
孟森先生的《八旗制度考实》的文中就提到了“阿哈”的含义:“考包衣之名,“包”者,满洲语“家”也; “衣”者,虚字,犹汉文“之”字。
“包衣阿哈”就是“家生奴才”、“包衣奴才”,从字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指清朝君主自己家里的奴才。而在清朝历史中,有一些“包衣奴才”社会地位很低,是满人中的下等人。但是也有一些情况特殊的,在君主身边伺候久了,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地位。我们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就是包衣奴才,而一直被人所知的大臣和珅也是。
包衣奴才是怎么来的?
包衣并不仅仅只是满人,其实在清朝,包衣还包括了非满族的人。包衣一般被分为四类人。
第一类是包衣中的下等人,在这种人中,也被分为两种。一是战争中,战败的时候被当做俘虏的。这类人在包衣里的等级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其实可以试想一下,首先是外来人,其次还是和自己对立的战俘,肯定是受不到好的待遇的。
还有一种是犯罪的人,在古代犯罪是要受到很重的刑罚的。而其中一个就是将这些人收为官宦或者朝廷所用,为奴为婢,但是也是包衣。《八旗通志初集》中曾经对这类包衣的出身有所介绍:天聪四年二等参将雍舜,曾缘事革,没入辛者库,给贝勒家。可见,这类包衣生活极其不幸,是下等人。
第二类是女真族贵族的后代。这类人在努尔哈赤入关之前就是贵族,我国古代向来以世代相传为主,而到了清朝,女真族贵族也必须得世代承袭包衣身份。虽然这些贵族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甚至可以做官,但是在自家的主子面前,一日为包衣,世世代代都是包衣。
第三类是八旗子弟。就如同我们在很多影视中看到的,八旗纨绔子弟整日无所事事,在京城里游手好闲。这些人里有蒙、满、汉等的士兵或是官员。虽然对外是军中之人,但是其实对内还是清朝廷的家奴。
最后一类也是等级地位最高的,叫做内务府包衣。内务府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很多电视剧中,尤其是清朝的古装剧里,都会有介绍。内务府主管君主家里的事情,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君主的饮食、服装,真是能管君主的婚姻状况。内务府包衣虽然是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也可以从中得利,甚至能左右君主。
《盛京内务府顺治间档》中就有介绍:“总管内务府书致安塔穆、布塔西:董德贵牛录下鞍匠李策荣之包衣阿哈陈有功等二丁善织布,将其带来北京,使共与主人同住,其缺由王舟成之二丁补之。”
包衣奴才,在普通百姓眼中看似很有地位,也很风光。然而对于清朝君主而言,他们生来是奴才,必定生生世世都是奴才。可以看出,这些包衣不光是自己要服侍君主,就连子孙后代也是如此。但是,内务府包衣是跟其他包衣大不相同的。下面,就让我们揭开清朝君主的管家“内务府”的面纱,看看内务府包衣是怎么为君主工作的。
君主管家——内务府包衣
所谓的内务府包衣,也被称为上三旗,上三旗说白了就是地位相对比较高的旗人。其中有镶黄旗、正白旗、正黄旗,在很多影视中,我们能看到清朝很注重各种旗人的等级身份。而据史书记载这三种旗人的地位很高,专门服务君主的。
内务府包衣的由来
内务府的前身叫做“十三衙门”,在顺治在位期间,其很宠幸的宦官吴良辅上书进言,建议成立“十三衙门”为君主办事。“十三衙门”主事的大多为宦官,主要是伺候君主,以及整个皇家。康熙年间,吴良辅的罪行被揭示,太祖康熙爷自此关闭“十三衙门”。与此同时,便不再设立内官。
但是“十三衙门”的关闭影响整个皇家的内务,所以自此产生了“内务府”。为了防止“十三衙门”的历史重演,而且内务府所管辖的区域均是后妃所在之地,事多繁杂的,所以君主开始让贝勒、贝子等做内务府中的某一部门的总管。从而,内务府正式成立,开始为高度集中的君主权利做贡献。
政治资源很好
不管是剧中还是史书中,我们都不难知道一个事实,汉族人人如果为奴,很难翻身,更不用说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了。但是包衣不一样,虽然是君主的自己奴才,但包衣是可以参加考试,一旦考到了不错的成绩,也是很为君主长脸的。
比如我们现在北上广里发展很快的广东,当年就出过一个著名的巡抚李士桢;还有富可敌国,甚至做了君主的亲家的和珅和中堂;以及立山,光绪年间曾经做了很久的兵部尚书。同治在位期间,官文也是包衣出身,高中后当上了湖广总督;还有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先生,他的祖辈就是康熙大帝身边很重要的人物,也是包衣出身,常年甚至祖辈都为君主管理很有油水可捞的江宁织造。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男子大多追求的都是功名利禄,而女子都会很向往婚后幸福。在清朝时,虽然八旗子弟以及八旗秀女最为被重视,但是包衣里也出现过很多有名的后妃。
雍正的娘亲,正是包衣出身,其母乃是正黄旗包衣中的乌雅氏德妃。虽然是包衣出身,但是德妃最后可是当了太后,地位可见一斑。乾隆一生很宠爱的高贵妃,曾经是在乾隆还是亲王时就很受宠,她也是镶黄旗的包衣女子,但是她这一生享受到了作为君主的丈夫的疼爱,出生并没有影响她的幸福生活。
最后一位,那就是嘉庆的母亲,在诸多影视中都被塑造成为有着大智慧的令妃。其实令妃的出身比起前两位可算是最低的,最开始令妃的家族魏佳氏还是汉军旗,得到了君主的赏赐才抬到镶黄旗。甚至令妃在入宫时,还是以宫女的身份进入后宫的,可是人家一路平步青云,从皇贵妃到皇太后,真是叫人羡慕。
由此可见,包衣虽然是君主的家奴,但是总的来说他们政治资源很好,而且不难平步青云,飞上枝头变凤凰。
不用于“奴才”的尊贵——包衣待遇
包衣虽然是“奴才”,但是毕竟是君主的家奴,所以包衣的地位是远远高于汉军和其他奴仆的。
在我国历史上,“奴婢”和“奴才是可以随意被买卖的,但是,包衣是绝对不可以的。除了当朝君主,没有任何人对包衣的生杀有权利,甚至也不能赠送、交换。除了君主以外的任何人,甚至是包衣的主人,都只能对自己的包衣奴才进行奖罚,而且一定要把握好力度。
其次,包衣深受皇家的信任,从包衣能稳住内务府就可以看出来。甚至在整个大清朝,包衣的官职一定是高于汉军的,而且如果是朝廷的机构有所缺人,君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提拔自家的包衣奴才。我们的千古名君康熙曾经下过这样的圣旨:包衣下一品官子弟,准其承荫,二品至四品,各荫一子入监读书,其笔贴式,应授品级,照各部院例,从之。甚至在康熙后期,还废除了包衣跟随主家下葬的习俗,康熙不愧是千古第一帝。
总结
包衣奴才在外人看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甚至可以利用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而且身为包衣,一旦有被君主庇护的一日,整个家庭甚至是家族都会无限荣耀。而带着这种对君主的感恩和尊崇,包衣也是世世代代为皇家奉献。
哪怕是在路上看到了比自己官还小的主子,包衣也会是跪下尊尊敬敬磕头问好。所以,包衣身居高位,人前无限风光,但是生生世世、祖祖辈辈都只能是皇家的奴才。
参考文献:
《大清会典》
《八旗制度考实》
《八旗通志初集》
《盛京内务府顺治间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