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 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方雅子

今天史客郎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史客郎小编一起看一看。

这里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指的是“大一统”的政治理论,至于提出“大一统”的原因当属多方面的:

首先,汉朝初期采用黄老道家思想,而这一思想到了国力相对强盛的汉武帝时期,便不那么受用了,需要新的思想来巩固汉武帝的政权。

其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存在一些比较棘手的矛盾,比较突出的就是农民反地主的斗争,还有一部分是地方豪强反对中央政权的斗争。这个时候,急需实现思想的大一统,来缓和这些矛盾。

最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统一思想的举措,为何独独选择儒家,而不选择法家或者别的学派?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他还参考了秦朝失败的经验,得出“独尊儒术”的结论。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1、提出大一统原因之一:汉初黄老之术不适合国力强盛的汉武帝时期

汉朝建立初期,民生凋敝,汉朝初期的历代君王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确实在采用黄老之术,以修生养息,韬光养晦的姿态恢复民生。

毕竟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大战乱,又在秦朝的苛政下艰苦生活,直到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以后,百姓才得以稍微缓上一口气。汉朝初期面对的主要矛盾,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即重建被战火毁坏的家园,恢复民生。

所以,汉朝初期的统治者们,大多以清静无为的姿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任百姓相对自由地发展,在税收等各方面的管制上,可以说是比较松的。经过汉初各位君主的努力,到了汉武帝这一时期,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的大汉王朝可以说是相对强盛了,百姓比较富足,这个时候,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就不太合适了。

在吃不饱的时候,人们会集中精力解决吃饭问题,当吃饱肚子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别的需求就来了,比如说对荣誉、权利的渴求等等。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秩序和制度,朝廷依旧“清静无为”,那么便离“天下大乱”的日子不远了。

所以,不管汉武帝愿意不愿意,当国家比较强大,百姓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吃饱饭问题,而是类似对名利追求的精神需要时,清静无为的“黄老道家”就不能作为治国思想。而为了让大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适当追求并满足个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就需要通过统一思想的方式,维系一个稳定的秩序,以此确保社会稳定运行。

所以,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汉初的黄老之术不适合国力强盛的汉武帝时期。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2、原因之二:需要统一思想来缓和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阶级矛盾

随着人们的生活渐渐富足,社会中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矛盾,汉武帝时期,掌权者们面对的社会矛盾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农民为了利益与地主之间的斗争;其次,则是地方豪强为了名利反对中央政权。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类斗争?其实原因并不难分析。

朝廷清静无为,对谁最有利?朝廷?百姓?相较之下,获利更大的,大抵是介于朝廷和百姓之间的大地主,或者说地方豪强。

因为朝廷管控较松,对下,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压榨百姓,对上,他们也有更大余地发展自己的势力,以至于到了汉武帝时期,甚至还能反对中央政权。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所以,董仲舒审时度势,便以“大一统”来达到提高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一方面以此来打压地主或者说地方豪强,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上安抚和管制百姓,继而能很大程度上缓和当时社会中出现的主要矛盾。而事实上,董仲舒的“大一统”确实比较奏效。

3、为何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提倡独尊儒术呢?

最后,我们来议论一下,为何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会提倡独尊儒术。要说在当时和儒家思想比较有竞争力的,应当是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了。

道家

而汉朝初期,汉朝统治者们大抵采用了黄老道家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黄老道家明显不适合“烟火气十足”的民间治理。某种程度来说,董仲舒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大抵就是不合时宜的“清静无为”下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道家思想比黄老之术更加贴近“自然”,“无为”意味十足,用作个人修身养性还好,作为治国思想,就稍显“消极”了。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首先,道家思想的“节奏太慢”,不太适合富裕国家高节奏发展的生活实际;其次,道家思想相对来说确实更“晦涩”,形而上的意味比较浓郁。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道家”思想不好,只是百姓学了,未必能明白其几分真意,并且还容易钻牛角尖,将“无为”内含的“适当而为”之意理解成字面含义的消极不作为,这对社会发展来说,肯定是不好的。所以,道家思想没有被董仲舒选中,也属意料之中。

法家

我们再来看看法家思想。秦王朝强大如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无人能及,最后秦王朝维系的时间并不长。它太过强大,而覆灭得又太过迅速,这样大的反差,不免惹人深思,董仲舒对于这一点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董仲舒反思秦王朝的覆灭,他认为类似申不害、商鞅、韩非等这些法家思想家,他们的主张太激进,刑罚苛重,并洞悉到过重的徭役和赋税会造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在贫富差距巨大的情况下,百姓会为了生存而揭竿而起。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由此,董仲舒看出,过度重法肯定不行,并进一步提出政治当“德化为本”,要做到“任德不任刑”。而从此处董仲舒强调“德”来看,他就有强调儒家德治的意思。

儒家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德”为主导,强调上下尊卑秩序,十分维护“礼”。而一个社会要良好发展,肯定需要“德”。同时,汉武帝时期所面对的社会矛盾,从大轮廓来看,大抵是以为下者不服从为上者“管制”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儒家强调尊卑有序的“正名”思想也正好可以经过转化后,成为维护统治者权威的工具。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于是,董仲舒一定程度上融合法家思想,提出“宽猛相济”、“威惠并施”的政策,继而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的温和,缓和法的锋芒,又以法的锐利,巩固君的权利,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确实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积极作用是有的,消极作用也是有的,还请大家客观看待,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去具体发挥其积极和消极作用了。

4、小总结

最后简单来个小总结吧,董仲舒的大一统,提倡独尊儒术,一方面是汉初的黄老之术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不再适用,并且也无法解决,甚至对于农民反抗地主、地方豪强反抗朝廷这些个斗争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在盛世中让为下者“守规矩”就是董仲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了,而汉初,黄老之术主要解决的是为下者的“吃饭问题”,国情不一样了。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另一方面,要让为下者守规矩,就要想方设法抬高为上者的“权威”,儒家思想一开始就有维护尊卑秩序的鲜明特色。而且儒家更加重视“德”,要知道,后天教化对人的“约束”,可比严刑峻法更加“稳固”。所以,重“德”且维护为上者权威的儒家思想更合适作为社会主流思想。

当然,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不能直接生搬硬套作为汉武帝时期的主流思想,毕竟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更加重德,而秦朝的兴起也让董仲舒等人了解到“法”的重要性,所以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以儒的重德,缓和了法的锋芒,一方面加强了对百姓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地巩固了中央集权,拔高了君主的权威。